“小木耳大產業”五周年研討會在柞水召開 共倡“4·20食用菌日”
2025年4月20日,正值習總書記提出“小木耳大產業”五周年之際,由吉林農業大學牽頭,聯合國家及地方食用菌產業技術體系專家、柞水縣科技特派團共同舉辦的“小木耳大產業”研討會暨“4·20食用菌日”倡議推進會在柞水縣隆重舉行。來自吉林農業大學、遼寧省農業科學院、上海農科院食用菌研究所等單位的專家學者齊聚一堂,共話菌物產業在鄉村振興中的核心作用,擘畫現代農業高質量發展新藍圖。
吉林農業大學帶頭發起倡議,呼吁將4月20日定為“全國食用菌日”,以此弘揚李玉院士“把論文寫在大地上”的科學家精神,推動菌物科學普及與產業融合。未來,學校將以柞水模式為樣板,深化“科技專家+示范基地+本土人才”幫扶機制,在全國范圍內推廣食用菌“五不爭”產業模式,助力更多地區實現生態保護與經濟發展的雙贏。
研討會上,大家回顧了小木耳大產業對整個食用菌產業產生的巨大變化,柞水從“零產業”到“黑木耳大品牌”的蝶變歷程。2017年,李玉院士帶領團隊將黑木耳種植技術引入柞水,通過“科技+產業+農戶”模式,推動當地建成食用菌技術推廣基地,扶持龍頭企業,帶動3000多貧困戶脫貧,年產值突破3億元。如今,柞水黑木耳已成為國家地理標志產品,并衍生出深加工產品、文旅融合等產業鏈條,成為鄉村振興的“金鑰匙”。
會上,各位專家圍繞產業鏈延伸、技術創新等議題展開深入討論:吉林農業大學專家展示了種質資源成果、高產黑木耳新品種的選育成果,提出通過基因編輯技術優化菌種適應性;南京農業機械化研究所團隊專家分享了黑木耳全程機械化生產設備的研發進展,可將菌包生產效率提升30%以上;上海農科院食用菌研究所專家推出黑木耳超細粉、即食木耳等新產品,探索從“食材”到“功能食品”的轉型路徑;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學者提出菌林復合種植模式,利用菌類分解秸稈等農業廢棄物,實現生態循環。
柞水的成功僅是縮影。近年來,李玉團隊推動的“南菇北移”“北耳南擴”戰略已在全國400多個貧困縣落地,創造產值超千億元。研討會后,代表們到菇棚現場開展春耳掛袋技術指導工作,為農戶提供行之有效的解決措施。
按照李玉院士的規劃,開展以下三大行動:一、建設國家級菌物種質資源庫,突破工廠化栽培、智能化加工等“卡脖子”技術;二、依托吉林農業大學菌物科學與工程專業體系(全國首個本碩博貫通培養平臺),每年定向培養千名基層技術員;三、推動“菌旅結合”“菌藥聯動”等新模式,打造食用菌特色小鎮。
從“脫貧攻堅”到“鄉村振興”,吉林農業大學始終以科技為筆、以菌物為墨,在柞水大地上書寫著“小木耳大產業”的壯麗篇章。站在新的歷史節點,學校將繼續踐行“立德樹人、強農興農”使命,讓菌物科學的創新之火照亮更多鄉村的振興之路!
來源:吉林省菌物學會